从古至今,赌石的买卖一直是珠宝界最神秘的一种交易,她就神秘在这“赌”字上,因而买主又有赌玉、赌石的说法。
一般仅从外表,是不能一眼看出其“庐山”真面目。即使科学发展到现在,也没有一种仪器能通过这层外壳很快判出其内是“宝玉”还是“败絮”。因此买卖风险很大,过程也很“刺激”,故又称“赌”。赌赢了利润很大,所以这种买卖从古到今历久不衰。
传说缅甸玉石商人赌石后,当真正切开加工时,一般不敢亲自在场,而是在附近烧香、求神保佑。如果切开的赌石内有许多水灵剔透的翠绿,一夜之间便可成为富翁;如果切开赌石后其本质是一块外绿内白的灰沙头,一夜之间就会倾家荡产。
清至民国年间,珠宝行业有个行话叫“赌行”,所谓“赌行”,指的是珠宝玩家到珠宝行寻觅翡翠的一双慧眼。翡翠贸易尤其是原石贸易,成功倚仗着运气,就象赌博、彩票一样对未来投资。据清代檀萃所著的《滇海虞衡志》记载:“玉出南金沙江,江昔为腾越所属,距州两千余里,中多玉。夷人采之,撇出江岸各成堆,粗矿外获,大小如鹅卵石状,不知其中有玉、并玉之美恶与否,估客随意买之,运至大理及滇省,皆有作玉坊,解之见翡翠,平地暴富矣!”这就是现今中缅和缅泰边境“赌石”交易的历史渊源 .